大象无形——记王国平先生在石佛(2012年7月)

2018-11-03 fairy 55

艺术家王国平

(图:石佛169/2012

初到石佛的那个午后,忽然于晴空中一声闷雷,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即刻闪电伴随着轰隆作响的雷声把天劈开一道风景,从王国平先生的艺术工作室石佛169的窗户向南北放眼望去,景下便是数百年来从传说里走来的立体的石佛村。畅快地欣赏着这大自然蓄意的爆发,就像这里暗流涌动的艺术藏品,就像这里满腔才情的艺术家,这暴雨也是关于艺术的狂欢……

在石佛169200多平的艺术工作室,时有慕名远道而来欣赏画作的友人,不谈商务,不论政事,因了这没有界限和等级的艺术,主客倒也都不拘谨,只安静地欣赏或者作专业交流,大多数时间都是于无声时对画作的品读。可以是普通市民,也可以是艺术界各分支领域领跑者,商贾之人也是有的,那在人间烟火里沾染的俗气,都因了这份艺术的共鸣而安静下来。

或在桌前把玩几块陶泥,看方方正正的泥块,像孩提时代一样捏在自己手里,少顷,心中的形象跃然成形于眼前;或于那古朴风雅的古琴前,回味着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之情,细抚出袅袅的弦外之音。或信步于雅室琳琅满目的藏品之间,自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一应古玩,悉数珍藏。古今多少事,看历史的沉浮跌宕,明志于心中。或静坐于古香古色的茶案前,细观武夷山尖走下来的大红袍在精心保养的壶中泡出关于俗世中困惑人生的感悟,数杯香茗下肚,心如寒谭之水,淡泊,宁静……

《老子》第四十一章有文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颡……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以艺术的眼光,意思可以理解为最完美的文艺作品都必须进入道的境界,进入自然朴素而没有任何人为痕迹的本真境界。大道隐匿,没有名称,却唯有道善于始生万物,又善于去完成。是一种艺术和美的最高境界。

艺术家王国平

(图:王国平画室/2012)

先生说,自己白天的时间大多花在,以画会友,以茶论道。而真正的创作则在夜晚完成,那种灵感即刻的爆发,作品就富有了生命。这也是创作出来的艺术品有别于工艺品的原因,艺术是活的,富有灵动的生命,这也许就是很多人理解不了的艺术家们几乎按照地球另一端的美国时间作息的行为怪癖。静是属于夜晚的,夜晚是属于艺术家的,艺术家是属于创作的,而真正的创作又是不能安静的。而如滔滔黄河之水的艺术思路,恰是生成于这恬静之间。

先生的画,不刻意追求画面的逼真,不刻意掩饰自然界的本性,不附势于市场,不追求数量,每幅作品都在先生独立而深刻的思考中完成,从太极、阴阳,乾坤八卦切入,融入大量中国古典哲理因素,使画韵味无穷。先生的画,附着先生的阅历和思考,笔酣墨饱,或点或刷,水墨淋漓,气势磅礴,挥毫泼墨中解释着先生的潇洒与豪迈。读先生的画,读出的更多的是一种道,一种感悟,一种人生的哲学。随着近两年国内艺术界对先生的作品越来越认可,评价越来越高,恰恰证明了先生的艺术思考的先锋性。

从古至今,多少人爱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的五柳先生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淡薄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前几日去和先生打扫工作室后面的农家小院,花生豆角棉花各种农作物一应俱全,葱葱郁郁。先生说,要把此处修葺成众位好友的责任田,忙里偷闲,志同道合的老友聚会于此,可共享田园之乐。不过,先生的隐,大抵还是隐于市吧。先生总爱摇着一把棕榈扇,怀揣一颗平常之心,闲看周围的生活。于谈笑间道出世态本质,一语中的。这艺术,也大概源于这冷睿地思考着的眼睛吧。

先生的石佛169,将伴随着艺术家的个性和修养且歌且行……

就像今晚,小雨微风,窗外有花草香飘过。 

                                                                              本文由“王国平美术馆账号”发布,2018年11月3日